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特约专栏

  • 论社会舆论传播载体的规制——基于传统媒体的观察和分析

    张晓永;

    规制社会舆论传播载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外开放的需要。规制社会舆论传播载体,不仅包括构建相关的法律体系,改进政府管理模式,充分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同时还要对记者采访权利进行管理和保护。所以规制社会舆论传播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去规范,以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

    2012年01期 v.26;No.99 1-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3 ]
  • 论我国社会思潮的传播主体

    梁庆婷;

    传播主体是社会思潮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最关键、最积极的因素。我国社会思潮的传播主体主要可以划分为七类,即党的理论工作者与宣传者、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各级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传媒人、传媒偶像、不同利益群体的言论领袖。

    2012年01期 v.26;No.9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4 ]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传播主体的方式

    陈春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思潮传播主体是社会思潮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最关键、最积极的因素,它可以决定和控制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传播载体和传播过程。因此,通过有效方式对社会思潮传播主体进行指导和教育,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01期 v.26;No.99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3 ]

政治·法律

  •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和革命意义

    侯晓丽;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何谓"解释"?何谓"改变?"在意识形态批判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从"解释"的维度过渡到"改变"的维度的?时至今日,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依旧不太完善,这不仅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沦为了呆板的说教,也助长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嚣张气焰。可见,基于马克思的原著文本,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势在必行。

    2012年01期 v.26;No.99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6 ]
  • 从奴役走向解放——再读异化劳动

    常晶;

    异化劳动摧毁了工人的个体活力与自由,诱发了人类本质的嬗变,但这只是社会发展的短暂阶段。劳动的本义不是分裂人和奴役人,而是使人的创造力以人性的完整和自由的唯一形式得到充分的表达。因此要恢复人的存在就是要瓦解分裂人的历史,这是历史不可避免的趋势。

    2012年01期 v.26;No.99 21-2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中日首脑外交研究

    王宇洁;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中日关系迎来了两国复交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日首脑互访频繁,互访次数位居大国之首,极大地推动了双方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合作,中日首脑在发展两国关系上发挥了显著的管道作用。可以说,这一阶段中日关系迅猛发展,首脑外交是双方关系得以实现的重要推进器。

    2012年01期 v.26;No.99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权利本位: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逻辑起点

    彭清燕;

    权利本位是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逻辑起点。权利本位是以普遍赋权的方式通过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权利宪法化、地方法制化和具体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立法模式。作为一种法哲学观念,权利本位观表达了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应当以权利为本位或者出发点的一种价值陈述,实现了传统社会义务本位模式和权力本位模式向现代社会权利本位模式的转换,包含着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现代化的功能取向。

    2012年01期 v.26;No.9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9 ]
  • 论情、理、法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价值

    侯铭峰;杨兴香;李喜;

    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制进程,对世界法制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在对本国法律文化反思时,也常常不忘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法治社会应对情、理、法重新认识,挖掘其合理因素,正确看待情、理、法结合在实现法律体系本土化、保障司法公正以及增强判决执行力中的价值,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合理运用情、理、法。

    2012年01期 v.26;No.99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0 ]

哲学·历史

  • 悟性活动与感性活动——从禅宗到马克思

    张涛;金承志;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以感性活动开启它的视域的,这异质于旧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从旧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去比较,有助于把握感性活动。然而,从另一个维度——禅宗围绕顿悟而展开的悟性活动去研究,亦有助于此。悟性活动是禅宗改造世界的行动,悟性活动不存在旧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种种缺陷,但是这种行动依然不知道现实的人的真正意义,无法表达现实生活世界的真正秘密。

    2012年01期 v.26;No.99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佛教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当代价值

    金建锋;

    佛教伦理道德是指佛教伦理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在实践中所应有的道德行为和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佛教伦理道德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佛教伦理道德与其它宗教伦理道德社会功能相比,既有特殊性也有共性。在和谐社会中,佛教伦理道德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

    2012年01期 v.26;No.99 40-4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3 ]
  • 美学研究之当下论域与理论前景

    万志全;

    近年来,我国的美学研究蓬勃发展,美学基本原理探讨成效显著,中外美学史梳理有条不紊,部门美学研究异彩纷呈,流派美学研究乐此不疲。其主要特征有五:一是参与者众,成果五花八门;二是师承关系明显,排异性强;三是教材各异,令人无所适从;四是思辨者多,实验取证者少,归纳总结者多,创新者少;五是学位论文俨然成为新见主产地。研究方法主要有哲学思辨法、心理还原法以及语义分析、经验主义、社会学、历史学、系统论等。不足之处即为缺乏理论创新,鲜有大师级人物出现,故此未来之研究应以创新为第一要务,力求把深奥难懂的美学理论阐发得通俗易懂。

    2012年01期 v.26;No.99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责任伦理学视野中的代际公正问题

    衣永红;

    公正性问题是现代伦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入关注和探讨,代际公正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汉斯.约纳斯为代表的责任伦理学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责任伦理学的角度思考代际公正问题,必须从理论渊源、方法论、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2012年01期 v.26;No.99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6 ]

云冈文化研究

  • 东汉东晋时期大同的佛寺和佛教活动

    辛长青;高晓凤;

    大同地区在东汉和东晋时期就有寺院和佛教僧侣的活动。大同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应为建于东汉时期的通光寺。东晋释道安和慧远等高僧在浑源龙山的弘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著名的悬空寺有可能始建于东晋时期。大同佛教史应该引起史学界和佛教界的重视。

    2012年01期 v.26;No.99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2 ]
  • 应县木塔秘藏《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研究

    杜成辉;

    应县木塔秘藏中的《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素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字生动形象,比喻也十分精当,为听众所喜闻乐见。与后来的说唱戏曲艺术关系密切,是研究辽代讲唱文学的珍贵资料。

    2012年01期 v.26;No.99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6 ]
  • 云冈石窟中的地神造像

    解华;

    北凉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经》广为流行,所宣扬的地神造像也随着佛教东传,对云冈石窟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神造像虽然在云冈石窟雕像的降魔品中并没有出现,但其形象在云冈石窟早、中、晚期洞窟中都有所表现,且雕刻成熟,运用自如随意,为以后地神的雕刻传承提供了参照和依据。

    2012年01期 v.26;No.99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4 ]

文学批评

  • 本色要求与体制之辨——明代七子派的“本色论”

    闫霞;

    刘勰首先将"本色"一词用于文学批评,初步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刘勰的"本色说"在宋代得到回应,在明代七子派手里得到充分发展。七子派的"本色论"在批评实践中表现为十分重视体制之辨,他们维护各种文体体制的纯粹性,维护不同体式诗歌体制的纯粹性,对不同体式诗歌的体制坚决加以区分,其目的是为明人的各体诗歌创作提供典范。

    2012年01期 v.26;No.9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9 ]
  • 情欲的调控与伦理的张扬——“三言二拍”报应类婚恋故事探析

    杨宗红;

    "三言二拍"有大量涉及因果的婚恋故事,这些婚恋故事在张扬情欲的同时,也在张扬传统伦理道德。借助于因果,小说家巧妙地将情与理结合起来,调控情欲,张扬伦理,使情与理达到和谐相融的状态,也是小说创作的主旨。这些因果报应作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12年01期 v.26;No.9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0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9 ]
  • 清宫大戏《昭代箫韶》之脚色及人物形象考论

    郝成文;

    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昭代箫韶》的十三种脚色显示了从"江湖十二脚色"到"十二全角"的过渡特征。其故事主要源自杨家将小说,但也参考了元明杂剧,同时也有编者的创造。对杨业和佘太君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按照封建的忠孝节义的规则进行设计,与元代杂剧相比,少了几分质朴。

    2012年01期 v.26;No.99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9 ]
  • 《伤逝》的多重主题

    史玉丰;

    《伤逝》是鲁迅虚构最多的小说,也因此造成了它主题的多样化和阐释空间的丰富性。鲁迅这一作品中,以爱情为独特视角,探讨他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伤逝"、"新生"和"孤独者抗争"的主题。他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对五四启蒙运动作出深刻反思,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孤独和彷徨以及走向新生的虚妄。

    2012年01期 v.26;No.99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1 ]
  • 被乡村权力蹂躏和“阉割”后的奴隶根性——鲁迅与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国民性”主题系列研究论文(二)

    古大勇;

    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例如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被乡村权力蹂躏和"阉割"后顽固存留于乡民身上的奴隶根性。此种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频繁再现,表明了"改造国民性"的艰难,20世纪初鲁迅所孜孜以求的"改造国民性"的民族重任并没有完成。

    2012年01期 v.26;No.99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被“言说”的“角色期待”与“角色真实”——张爱玲散文文化意味的复杂性

    温左琴;

    散文的主体性在郁达夫、林语堂的眼里是"个性"或"性灵",而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则是与伦常日用密切关联的"俗"身。在散文中,她对日常生活审美性的把握,对冷暖人生的特别体悟,透出一股结结实实的生活气息。张爱玲的散文是关于生活真实和灵魂真实的记载,展示了多重文化角色冲突、挤兑中的张爱玲的复杂性。被"言说"的角色,反倒被生活的真实角色所消解——这是张爱玲散文创作给我们留下的复杂感喟。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中宣泄其反叛情绪,而这种反叛锋芒莫不在现代和传统的对立中被耗散。接连不断的"思想出轨"和最终却还是回归到传统的悖性,构成了张爱玲悲剧的独特性。这也是张爱玲散文在与其小说对读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2012年01期 v.26;No.9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5 ]
  • 《甩鞭》与《喊山》中的“身体”

    毛郭平;

    葛水平的小说《甩鞭》与《喊山》中将人的身体定位在熟人社会。这一社会中身体本身即能成为人们实现需求的方式和目的,无需任何的掩饰。但是身体却不能摆脱其所处位置——生理位置与文化空间的束缚。

    2012年01期 v.26;No.99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0 ]
  • 张梅:南方都市迷宫中的精神探寻者

    李春华;

    女性意识、心灵探寻、南方都市文化是张梅创作的内核与灵魂,她堪称南方都市迷宫中的精神探寻者。张梅在自己的创作中批判地审视着当下的都市文化,作家旗帜鲜明地张扬激情,但同时更多的是审视激情的复杂性、多面性,她以冷静、批判、反讽的调子叙述和剖析现代都市人的荒诞境遇和迷乱心灵。

    2012年01期 v.26;No.99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1 ]
  • 开拓诗歌研究的新领域——读《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

    陈龙勋;

    长期以来歌诗被简单地当作诗歌,歌诗研究往往局限于纯文本研究,与之相关的配乐、配舞、表演者、观赏者、表演方式,以及受这些要素影响所形成的歌诗文本在语言艺术方面的诸多特点,被人为地忽略了。《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一书,从全新的视角出发,采用新的方法和思路,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不仅结论新颖稳妥,拓展了歌诗的研究领域,对于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也有其独特的启发意义。

    2012年01期 v.26;No.99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语言·文化

  • “折”的变声构词及其词义孳乳方式

    秦敏;张忠堂;

    "折"的变声构词揭示了它的音义特点和历史演变。在汉语史上,"折"的原始词和滋生词始终使用同一个汉字记录,其读音则一直表现为别义异读。"折"的变声构词也反映了上古汉语词义孳乳的一种方式。

    2012年01期 v.26;No.99 97-9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3 ]
  •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的翻译视角

    刘政仙;黄焰结;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对翻译话题的研究。前期看待翻译的视角机械单一,对象和非对象所指的语言符号存在绝对的可译和不可译的区分,不利于翻译实践。后期的翻译观重语言的功能用途,灵活可变,对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2012年01期 v.26;No.99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1 ]

高等教育

  • 当前我国高校MPA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任磊;

    我国MPA教育从新世纪伊始逐渐发展,到今天已有相当规模。但是随着高校MPA教育的逐渐发展壮大,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国内高校发展MPA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既关乎我国高校MPA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关乎国内MPA教育与其他国家MPA教育的接轨。

    2012年01期 v.26;No.99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2 ]
  • 高等教育新课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郭玉莲;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和行为不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成才,也影响着大学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风气。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重视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012年01期 v.26;No.99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6 ]
  •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对策

    王红燕;

    近年来,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在大学校园频频出现。这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对大学生以及大学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同时也引起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重视。鉴于这种状况,本文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特点和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012年01期 v.26;No.99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3 ]
  • 下载本期数据